BB贝博节约型消费模式对未来能源需求的影响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2-19 23:47:39

  BB贝博节约型消费模式是指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鼓励消费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是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科学消费。节约型消费不是一般的勤俭节约,而是要以节约为中心,对现行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进行全面的完善,凡是不符合的都要进行转变。节约型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长远发展的可靠资源保证。

  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关键是构建节约型消费结构。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重要的是构建节约型消费结构。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的消费结构曾经有过许多次转变。从远古的由生食到熟食,由树皮御寒到穿衣着鞋,到如今的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普遍享用各种信息技术产品。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消费进入了高耗能高耗材的时代,而石油、煤炭等各种矿产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电力也是供不应求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生存,要进步,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消费方式。这次转变消费方式,其基本点是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以应对资源紧张为重点,重新设计人们的消费结构。构建节约型消费结构,一是变一次性消费为循环消费。广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严格控制使用一次性用品。二是要变化石能源消费为多元化能源消费,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及其他替代能源。三是变非环保消费为绿色消费。严格控制购物塑料袋、塑料垃圾袋等浪费和危害环保的物品使用。四是变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过度消费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是无益的。住宅标准、汽车耗能、室内制冷制热等都要与国情相符合,本着节地BB贝博、节能、节材与适度的原则,确定标准底线。五是变公务消费为职务消费。公车、公款招待是造成公私不分、铺张浪费的主要根源,要改公务消费为职务消费,从体制和制度上为构建节约型消费创造条件。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6.07亿人,农村居民7.21亿人,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引入现代生产方式和要素,形成了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共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形态。城市和农村所能提供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有明显差异,在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差距较大。随着城市化的扩大,将有几亿人面临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将发生明显改变。这就意味着城市化进程必然带来消费模式的显著改变。

  收入水平提高是改变消费模式的最主要推动力。收入水平提高实际上引发了个人购房、家庭购买耐用消费品、家庭教育文化投入的增加,收入水平与反映住房改善、家庭设施改善、教育水平提高等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技术进步因素可以说是改变消费模式的前提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来难以进入百姓家庭的产品逐渐降低了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扩大,相应地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二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节能产品,使选择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成为可能。

  我国是一个具有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国家,但封建等级、门第、攀比等思想余孽的影响也很根深蒂固。如何破除封建思想的禁锢,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树立社会节约风尚是引导合理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开展的长期重要工作。开展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长期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节约就是时尚的观念普及和道德观的教育,都将对消费模式的选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源可获得与否也是引起消费模式改变的因素。从钻木取火、生物质能、化石燃料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人类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源的短缺也是刺激消费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是选择不同消费模式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税收等作为市场信号,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价格既有依照市场准则自行定价的原则,也有政府从宏观调控的需求出发,利用价格和税费的调整,引导市场需求的合理性。

  节约型产品和设施的可获性为消费模式向合理化转变提供了基础,市场上是否能满足节约型消费选择所需要的产品,也是影响建立合理消费模式的重要因素。

  人均建筑面积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建筑产业将可能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在人均面积达到30至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300美元,建筑业发展进入鼎盛发展的中后期。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将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

  从国外的人均居住条件看,美国人均面积接近于60平方米,而欧洲国家和日本的人均面积多在35~45平方米。而中国当前的人均面积约29平方米左右(包括住宅面积和相应比例的公共建筑面积),与发达国家的居住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建设部对建筑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面小康社会人均住房面积指标约35平方米。

  尽管中国政府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考虑已经开始在呼吁限制大面积、大户型的住宅,但收入水平提高后,对住房的面积、舒适度要求不断提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如果没有适度的政策给予引导,市场信号也没有起到调整需求的作用,人们对不断扩大住房面积的需求难以得到抑制,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居住水平会超过日本,接近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有些地区可能还会接近北美水平,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可达到4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也会在40-45平方米之间。意味着城镇3口之家平均住宅面积为135平方米,农村户均居住面积约150平方米。

  对于公共建筑部分,发达国家公共建筑一般占社会建筑总面积的30~4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一直是以解决以往住宅建设欠帐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加大危房改造的力度,形成了住宅发展速度超过商业建筑的状况,也就造成了公共建筑占社会建筑总面积的比重较低,目前约占不到2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第三产业在未来的20多年里将稳步发展;同时居民对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娱乐、金融、教育等物质和精神消费追求也将升级,公共建筑面积占全社会总建筑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预计到2030年公共建筑占全国建筑面积的将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即30%左右。

  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发展下去,到2030年我国全社会建筑面积将达到约840亿平方米,是目前405亿平方米的2.1倍。按照建筑使用寿命50年计算,每年约有2%的建筑被拆除。如果考虑老旧建筑的拆除和人口增长及人均建筑面积增长等因素,2010-2020年每年新增近28亿平方米,而2020-2030年间每年需新增约26亿平方米。如此增长速度下对钢材、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带动的能源消费量造成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将是难以承受,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必须对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对住房面积不断扩大的需求实施必要的引导和约束,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广大消费者进行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普及节能环保知识,转变住房消费理念;从建设和谐社会出发,号召从每个人做起,约束消费行为。为实现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建立合理的住房价格形成机制,充分体现资源稀缺性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通过以上政策、措施和手段,有可能降低人均建筑面积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从2020年以后,应对拉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房地产业的快速膨胀采取有目的的约束措施,减缓人均建筑面积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优化经济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到2020年城镇人均建筑面积要控制在3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控制在38平方米;到2030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不超过38平方米,2050年不超过40平方米。2030年全社会建筑面积将可以比上述按照目前发展趋势下的建筑总面积减少约100亿平方米。在节约型社会发展目标的约束下,仅靠约束人均建筑面积一项措施,即可减少钢材和水泥需求量分别为4.8亿吨和近26亿吨。按照2005年的钢铁和水泥单位综合能耗水平计算,与目前趋势发展下去的建筑用钢材和水泥的能源需求量到2030年可减少约7.5亿吨。

  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内容出发,确定新建建筑的发展方向,营造节约型的人居环境,更多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不能盲目追求建筑时尚而忽视建筑为人类服务的终极目的。

  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的浪费状况,在节能优先的框架下,必须重视:

  (1)科学、合理、超前的城市规划,避免因滞后的城市规划造成的不足寿面的建筑提前拆除的状况。

  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私人拥有的各类汽车超过3500万辆。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私人汽车,到2003年社会保有量达到1219万辆,私人汽车突破千万辆用了近20年,而突破2000万辆仅仅用了3年时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51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到3500万辆,占总量的68.6%。2009年国内销售了1300多万辆国产和进口汽车,其中80%为私人购买。这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

  节能优先在私人轿车保有量不断攀升的情景下,主要意味着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快捷、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让公共交通成为上班组工作日首选的交通工具,尽量降低私人汽车工作日的行驶里程,使家庭汽车成为假日出游的交通工具;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安全和人性化的汽车设计、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完善、能源价格的调整、燃油税的适度征收,以及节约型消费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引导消费者打破传统的购车理念,把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作为汽车选型的主要原则和标准之一,降低私人轿车的发动机平均容量。

  与消费模式相关的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家用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节能灯等家用电器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小轿车百公里油耗,也包括建筑物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高效家用电器普及率、低能耗汽车比例等指标。

  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居住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对于北方居民来说,延长采暖时间、保持冬季室内的舒适温度、增加夏季空调使用时间等将成为基本需求;对于气候过渡地区及南方居民来说,增加冬季采暖、延长夏季空调使用时间等将成为一般需求。

  室内舒适度指标是通过采暖空调普及率、采暖空调时间、室内温度要求等指标反映的。室内舒适度需求的提高,将表现为单位住宅建筑面积采暖能耗和空调能耗的上升。目前,在城市中,夏季空调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当前的空调发展速度非常快,黄河以南地区,甚至北京,基本上新建住宅中的主要房间都安装空调(一方面夏季供冷,另一方面冬季采暖),甚至在一些北方城市中出现了一家安装3~4台空调的现象。从1995年到2008,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的空调器拥有量的年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同期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空调器拥有量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5%。

  同时,与同纬度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很多地区夏季比其他国家高3~5℃,而冬季比其他国家低3~5℃;所以假设随着新建住房面积的持续增长和居民对室内热环境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未来20年间空调仍然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30年可能达到城镇每百户居空调保有量130台,农村每百户居民空调保有量达到56的水平。

  除了空调普及率,采暖普及率和采暖、空调时间也是影响居民居住环境舒适性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的采暖区域已经由传统的黄河以北扩展到了长江以南,甚至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冬季采暖已经开始变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此外,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的时间在不断延长,并且居民对采暖和空调的室内温度、以及对新风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到2030年,除了边远地区的农村和气候炎热、冬季无需采暖的地区,其它的地区都采用了相关的采暖措施,只不过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经济条件和资源可获得条件采暖的采暖方式、温度要求、采暖的时间有所差异。

  尽管室内舒适度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的比例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比例都将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推动而得到提高。特别是作为建筑节能重要保障措施的供热体制改革在部分地区取得试点经验后,在北方采暖地区能够得到推广BB贝博。彻底改变了“包烧制”的福利方式,供热补贴由暗补变成明补。不仅新建建筑能够按照热量计量收费,而且在部分既有建筑中也实现了以单栋楼体为热量计量单位的收费方式。在上述政策得到落实的前提下,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的水平也可呈下降趋势。

  节能优先情景下,以节能理念指导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的制定,不仅能够高效、优质交通服务,提升人们生活水平,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通信、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既可以直接降低居民出行需求,也为应用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实施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节能优先战略下,通过制定以节能为核心的交通和城市发展规划,推广交通需求侧管理BB贝博,并且广泛应用现代通信、智能管理技术,预计到2020年,交通需求将减少9%,到2030年减少13%。城市和城际交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出行服务,保证居民出行时间将相对稳定甚至有所降低。

  在节能优先战略下,开发替代燃料汽车,进而发展新一代车用能源动力系统,对于我国节能优先目标实现以及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政策重点是发展各种液体代用燃料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汽车,逐步过渡到采用生物燃料的混合动力和可充电的混合动力,同时发展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力争到2020年达到规模商业化水平。在城市交通中,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纯电动车尤其是微型纯电动车,同时,在城市公交车辆中发展天然气动力清洁汽车,以及天然气/氢气内燃机及其混合动力等,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替代能源汽车的示范与商业化。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效控制政府形象工程、超标准建造政府办公大楼,要实现政府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在新型高效、低能耗车型的推广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建立严格制度,控制公款吃喝;实行行政办公用品使用的核算制度,减少办公耗材;提高政府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的决策水平,尽量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能源浪费;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包装业为代表的行业实现科学发展;在提高建筑质量、加强城市规划、改变目前我国建筑寿命平均30年的状况等方面,出台更加有效地政策、措施。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