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贝博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1-24 15:46:08

  BB贝博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住宅区的规模大小往往受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路网是决定和制约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道路结构深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交通的要求出发,规划出的现代城市道路的路网间距一般都在40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一般均在十几公顷左右的规模模式。同时,现代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和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也对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和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为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技术规范的支持。

  所谓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是指由城市主次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围合的,并一次性取得土地,一次性进行规划设计的住宅区用地规模。自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住宅区用地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几十公顷到几公顷的发展过程,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次大战后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住宅区建设,但随着基本居住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建设逐步小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居住传统的怀念以及开发者对建设经济性的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公顷缩小到了今天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

  用地位于佛山市南庄镇魁奇路西延线以南、紫洞路以西的地块。一条东西走向的25米规划路把总规划用地划分为南北两地块,北地块为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用地;南地块相对于北地块较小,为近似三角形地块。南面为河涌,东南为南庄村委和南庄幼儿园,用地地势平坦,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周边环境条件良好。总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35米,东西向长约519米。规划的性质是主要用途是住宅也可兼容商业,办公,文娱等方面(如图1)

  根据对社会、经济、人文、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社区的功能定位,综合国内外居住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原则:

  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工作、生活、休憩、交往的场所,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享受城市空间环境。

  3、强化场所特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多元的居住场所,注重不同场所的人性化。

  4、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使三者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之美。建筑的意义只是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体,担负着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使命。

  住宅小区用地被25米规划路划分为两部分,北地块建筑规划顺应用地特征情况布置2~3排高层住宅,争取最大的花园景观朝向,沿东侧、南侧规划路以及西侧设置商铺裙楼。南地块因应用地情况布置4排低层住宅。整个规划简洁明快,每栋建筑都获得良好的景观与朝向。小区内围合出多个园林空间。局部首层住宅架空处理,使园林面积最大化。组团之间园林相互渗透。沿地块中间规划路设置了小区的主入口广场。沿规划路中段设置通向两个地块的入口开放空间,使两个小区在空间上富有连续感,相对独立而又整体效果明显,风格统一。

  住宅小区被中间规划路自然分成两半,北地块主要安排高层住宅、商业、办公以及超市、肉菜市场、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站、居委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南地块布置低层住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北地块建筑以多个花园为中心进行布局,在保证景观朝向的同时兼顾南北朝向,对每户都考究景观的最有利布置。

  南地块充分利用南面的河涌作为景观优势,尽量多的布置沿水低层住宅。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户型去适应用地的形状,节约用地。

  B、建筑退线与建筑间距在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大园林的花园式设计,使小区达到优良的生活品质。(如图2)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建筑层级特指不同层数的住宅建筑。住宅设计规范按层数对住宅有四种划分:一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以上为高层住宅。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补救难度等对高层住宅又做了进一步划分,即十层至十八层的普通住宅、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百米的超高层住宅。因此就界定出六个建筑层级: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10~18F)、高层住宅(19F~100M)和超高层住宅。

  在住区总体设计中注重小区的建筑总体布局、交通系统、绿地系统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整体协调组合。而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中,住宅建筑在二维总平面的布局优化和住宅建筑层级的多样是建立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基础,以不同层级的住宅建筑与空间这一正一负要素的组合与变换有利于住区整体性的形成。

  以往的住宅小区建设,在处理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注重物质利益,违背了自然和生态条件的原则,不仅造成了损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局面,而且对自身创造的微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住区设计和建设应考虑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这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1]

  物质空间整合注重的是住区的物质特征与社会属性的融合,通过住区内部层级的划分和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使小区的物质空间得到改善,创造促进住区居民互动的物质条件。物质空间和住区文化整合需要考虑各层面文化和谐共处及相互映衬,通过在小区营建适合不同收入阶层构成特点的住宅建筑载体,为不用收入阶层居民之间的相遇交往提供可能,加强居民之间的精神交流。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要素,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住宅小区的整体形态要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其外部空间与周边环境各要素也应达到整体协调,能够让空间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这对小区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连贯与统一是有利的。因此这就要求住宅小区内多种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上升到城市设计的层面,在保证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城市形态的整体秩序。

  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矛盾,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其物质功能的实现,更应体现住区多方面的内涵。住区空间与环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担负起满足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要求的任务,其表现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

  大多数理想化总体规划的住区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于过度的图解式的城市规划理念。尽管单体建筑具有特色但却回避了住宅小区的系统性。[2]而成功的住区则具有不同的居民、空间、建筑层级、规模和社会机遇。在与其周围环境形成和谐联系的同时,它将考虑到自身的鲜明特征:一种既考虑住宅建筑多层级的有序布局又避免小区整体混乱的住区发展演变规律。

  伴随着多样化要求,个性化的表达成为住宅小区精神面貌的灵魂。个性化原则以独特的居住文化为导向,在城市区块中彰显住区的个性特征。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里。当前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单一文化模式的危害性,在对城市住区的营造中,努力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以改变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的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在当今以多元化快速变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生产模式从标准化大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生产的转变,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以居住空间模式模糊化、精神化、表皮化为特征的居住文化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

  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文化保护日益重视。传统的居住文化是历经千百年人与环境共选、共生、共建才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生态和人文经验的积淀,进入信息社会,虽然原有的生态基础已改变,但作为特定区域的居住文化,其价值将予以重新评价,并加以吸收和再创造。全球文化的趋同的趋势,更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保留自己独特的居住文化。只有保持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我们才能维持文化这一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3]对传统居住文化的承续及与现代文化的整合是我们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世界文化趋同,国内城市文化的迷失的窘况。

  住宅小区是一个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再加入时间这样一个四向度的空间系统。空间结构系统不仅仅是二维平面上的相互组合,还有立面天际轮廓及群组关系的组合,将二维的平面结构组织向三维的立体网络体系发展,使居住主体无论静止观赏还是动态,都可以看到建筑层级丰富的现代小区。

  尤其是近年来的高层住宅建筑逐渐增多,更加需要开拓立体空间网络体系及其绿化体系。通过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形成大小开合、内外空间相互穿插、整体感较强的立体空间网络体系,缓解由于高层远离地面带来的视觉单调感以及空间尺度不协调的问题。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重视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也要考虑它的经济价值,更要发挥它的生态价值,只寻求单一价值,是不全面的。例如在城市住区的选址问题上,德国50年代到70年代的新建住宅区一般选在城市郊区,有较大的规模和独立性;而从80年代起,德国开始在城市中心,通过城市改造兴建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相混合的小规模住宅区。内城作为居住地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其选址主要考虑的就是经济效益。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原则指的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住区各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同一范围内,通过建筑层级的合理搭配和优化布局来促进住区的多样化。

  通过以上设计原则的确立,将高、中、低不同层级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而把控小区整体设计朝着整体有序的方向发展,使住宅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1]王彦辉著. 齐康主编.走向新社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海口市主城区个人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主城区个人建设住宅的规划管理,规范个人建设住宅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海口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简政放权有关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主城区的具体范围:海口主城区为绕城高速公路以北与海口市东、西行政界线围合的区域(含演丰镇镇域)。主城区面积约563平方公里。

  本办法所称个人建设住宅,是指个人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证、已村改居的原有宅基地或者所属农村村民在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上,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用于本户家庭自己居住的个人住宅的建设活动。

  市土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执法、工商、公安消防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个人建设住宅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多规合一的原则,组织编制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规划和建成区范围外的村庄建设规划,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为重点,逐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景观面貌,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建成区范围外的村庄建设规划还应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为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建设规划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执行,指导个人住宅的规划审批。

  第五条 个人住宅建设应结合我市的棚户区改造计划,列入年度棚户区改造计划范围的,须按照棚户区改造规划执行。

  第六条 位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范围内个人建设住宅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规定。

  (一)个人住宅单独建设的,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底层层高不超过4.0米,二层及以上层高不超过3.3米(不包括坡屋顶的高度,坡屋顶高度不超过顶层高度的2/3)。

  (二)城市干道两侧规划红线米范围内及城市主要出入口的个人建设住宅用地,须通过用地整合符合以下条件:

  (四)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退让用地红线最小距离和退让道路最小距离应基本符合各项技术规定。建筑施工不得对相邻房屋的结构和安全性造成损坏和影响。

  (五)新建或拆除重建的个人住宅应当按规划和规定要求退够道路规划控制红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控制紫线、绿地范围控制绿线、城市地表水体保护控制蓝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黄线距离。

  第八条 未列入市年度棚户区改造范围和基础设施建设征收计划的合法D级危房,可按不扩大原占地面积、不扩大原建筑面积、不超出原建筑高度的要求拆除改建,不受第七条规定的限制。所在区人民政府与产权人协商,也可以依法予以收购。

  第九条 饮用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所划定的禁止建设范围、规划的城市公共绿化用地、各类公园河湖保护用地、公路、铁路、车站、码头,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其他控制区域,禁止审批和建设个人住宅,但D级危房拆除改建的除外。

  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申请改、扩建房屋还应当提交房屋权属证明;涉及毗连建设的房屋还应当提交业主与相邻产权人达成接建书面协议;申请加层的还应当提交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加层鉴定报告;申请D级危房拆除重建的还应当提交有资质单位出具的危房鉴定报告。

  第十一条 规划管理部门收到必备材料后,经初审符合要求的,即进行现场公示,征求相邻产权人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在公示期间,如无异议的,按程序批准建设;如有异议的,即暂停审批。待协调处理(或召开听证会)后再予作出行政审批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 个人申请办理建设住宅规划审批手续时,按照海口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有关规定,个人住宅建设项目按每平方米50元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个人住宅用地使用类型为出让地的,如今后房产转让须按每平方米220元标准补缴差额部分;按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审批的个人住宅项目,住宅部分按每平方米50元缴纳,商业部分按每平方米220元缴纳。

  确需变更的,应当申请原发证机关依法办理变更手续;变更涉及容积率、层数、退线间距的,应当依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 个人建设住宅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前,应当依法办理人防建设工程管理许可手续。

  第十五条 个人住宅的业主应当按规定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监理。

  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含300平方米)或自建3层以上的个人住宅,业主应当在开工前按照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在前述面积或层数以下的个人住宅,业主在开工前应当到工程所在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开工备案手续。

  (三)人防建设工程管理审批手续(经易地建设许可的,应提供易地建设费缴费证明文件);

  第十六条 鼓励个人建设住宅采取用地整合、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的模式,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平方米的,可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审批,并可配建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15%的商业用房。

  第十七条 个人住宅在开工前,业主应当组织取得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放线后,业主应当告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辖区所属规划分局对放线情况实施现场核验。

  主体工程封顶后,业主应当告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辖区规划分局进行现场复验。

  第十八条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对个人建设住宅施工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十九条 个人住宅工程竣工后,业主按规定应当组织竣工验收,并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BB贝博。

  第二十条 市、区城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个人住宅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监督检查,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个人住宅,或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应严格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规划局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有效期满自行失效。

  办理个人住宅施工许可如何申请(一)海口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申报审批服务表;

  (三)人防建设工程管理审批手续(经易地建设许可的,应提供易地建设费缴费证明文件);

  60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国家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08年比1949年增加近6倍,与此同时住房的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图1)。我国住房发展60年所走过的道路BB贝博,就是逐步完成从“房住人”到“人住房”、从住宅非商品到住宅是商品转变的过程。本文总结了我国60年来住房发展的历程和创新成果,分析了住房和住宅产业的特点,阐述了世界住宅的发展趋势和“三最”住宅。

  中国住房的发展可以分为:(1)学习苏联和探索实践(1949-1957),(2)极端简约和缓慢发展(1958-1978),(3)艰难起步和逐步发展(1979-1991)和(4)快速发展和体现公平(1992-至今)等4个阶段[1-3](图1)。

  在设计思想方面,引入了苏联的标准设计方法和居住小区规划思想,设计和建造了新中国第一批住宅,北京百万庄、幸福村、右安门住宅以及上海曹阳新村住宅就是典

  合住在很大的套房里;(3)共用厨房和面积很小的卫生间;(4)传统的公共空间“厅”失去踪影;(5)没有走道,套间式住宅流行;(6)室外环境尚未提上日程。同时,住宅科技出现一些小的繁荣景象,表现在:(1)住宅标准设计从1950年代初开始编制;(2)一些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通用设计,按标准单元组成标准住宅楼栋;(3)住宅设计开始重视居住实情和人性化、私密性等居住需求;(4)住宅工

  在“”、的影响下, 这一阶段的住宅标准有所降低,如建设了干打垒住宅、筒子楼住宅等,而在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则出现了城市公社大楼。到后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模式,住宅小区的规模扩大,居住区密度提高,出现了高层住宅,住宅工业化体系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阶段,科研单位经受了人员精简下放和重新恢复的折腾,住宅科研萎缩。但在框架轻板体系和住宅建筑体系方面还是开展了一些研究,如1973年编制的《建筑统一模数制》,确定了模数数列和定位线的技术要求,对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建筑和预制构配件的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其他方面的住宅研究,除民居调查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个阶段,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开始以放权让利为取向的改革,如住房投资、住房建设体制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及补贴出售公房等。

  在这个阶段,城市住宅研究的重点是:城市住宅建设综合开发对策,改善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如国家“七五”课题:“改善城市住宅建筑功能和质量研究与试点”),城市多层砖混住宅体系化(如1986年编制的通用城市砖混住宅体系图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如1986年《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1998年修编后,更名为《住宅设计规范》,又如1987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颁布实施),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住宅厨房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1989年颁布的《住宅厨房和相关设备基本参数》、1991年的《住宅卫生间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国家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如1987年完成的《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如1990年开始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合作进行为期3年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项目)。关注完善住宅小区使用功能,实行城市住宅建设综合开发,开展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如1985年建设部启动的“实验小区”建设),注重居住环境,住宅设计多样化,高层住宅进一步发展。

  这个阶段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始于1980年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以后经历了试点售房(1979-1985)、提租补贴(1986-1990)、以售带租(1991-1993)和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1994-1998)等阶段。1998年7月,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3号文)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新体制问世,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开始了中国进入商品住宅时代。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国家启动保障性住房计划,并于2008年投资9000亿元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住宅类型更加多样化,私人汽车、居住小区环境、物业管理、社区营造、交通通信,居住模式和智能化受到关注。住宅科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1)199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图集的编制,包括:住宅设计方案性的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功能空间的标准设计图集、住宅部品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建筑构造标准设计图集、住宅节能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小区智能化标准设计图集、特殊人群使用的标准设计图集、小城镇住宅图集,以及特种结构住宅图集等。

  (2)1992年提出《住宅产业》概念,住宅产业定义为“生产、经营以住宅或住宅区为最终产品的事业,同时兼属第二和第三产业,它包括住宅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住宅部品(包括材料、设备和构配件) 系列标准的制订、开发、生产、 推广、认证和评定、住宅和住宅区的建造、维修和改建、以及住宅和住宅区的经营和管理”,明确了住宅产业的特点,阐述了住宅和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我国住宅产业面临的问题,并就发展住宅产业提出了建议[6]。1994年以后,住宅产业开始在全国推行。

  (3)1995年颁布的《城市住宅建设标准》、2000年建成多媒体住宅产品数据库BB贝博、2003年颁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5年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50362-2005)颁布、2006年《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实施等等。

  (4)在标准规范颁布实施的同时,开展了多种住宅试点项目:如1992年建成石家庄联盟小区的小康住宅试点项目;1992年根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建立了住宅性能实验室;1995年,中日政府间第二期为期5年的住宅合作研究项目“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2001年,中日政府间第三期为期3年住宅合作研究项目“住宅性能认定和部品认证项目”启动;2005年,中日政府间第四期为期3年住宅合作研究项目“推动住宅节能进步”启动等。

  进入21世纪,各国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结合本国发展现状制定了住宅产业发展规划。其总体趋势是:发展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住宅建筑构配件、部品为特征,以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为基本方向的住宅产业化体制;在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下,各国住宅产业科技发展还表现出:采用高新技术对住宅产业进行改造更新和升级;强调住宅产业技术研究与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相结合[5-10]。具体表现为:

  20世纪最后10年,建筑设计开始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被动太阳能利用设计(Passive solar design)、环境反应设计(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design)和注重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已经成为主流,而在场地规划和设计方面,不仅关注传统的综合和比较场地资料和数据,也试图确定场地因素和这些因素如何适应变化之间的关系、弄清场地区域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有意识的环境设计受到关注[11-12]。

  开发了多种生态建筑技术,如:生态场地设计、生态暴雨雨水管理、透水沥青铺装、绿色景观和种植绿化、气候响应设计、日光照明、照明系统优化、高性能照明、Light 彩色喷涂、高性能玻璃、保温混凝土成型系统、地源热泵、不用水小便池、浅冻防护基础、施工废料减量、以及施工废料再利用等。

  注重从乡土建筑中挖掘绿色设计技术,全球本地化建筑(Glocal Architecture, Glocal = Global + local)受到积极关注。如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利用从乡土建筑挖掘出来的绿色设计理念和手法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美国empe Arizona 住房采用土顶以降冷费用;韩国把古代木屋的生态设计手法用于现代住房设计,建在小山边的住房,一到两面外露,其他面覆土,有时屋顶也堆土,以利保温隔热等。

  注重高性能生态建筑结构设计。围绕降低成本、取材容易、施工简便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高性能生态建筑结构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例如:新型耗能结构构件,基于可靠度的先进设计方法,组合和混合结构体系,高效空间结构体系,节能玻璃结构,高性能钢结构等。

  注重计算机辅助生态建筑设计软件开发。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辅助生态建筑设计软件,使用对象也在逐步从研究人员向设计人员转变。如美国能源部开发的设计软件,可按被动太阳能利用、自然采光、空气调节和照明的需要,对围护结构动态特性建模,用于节能设计;为了适应建筑师希望能在早期了解并考虑节能、成本、热舒适和CO2释放对环境的影响,英国Robert Gordon大学ABennadji等提出了利用从早期方案设计阶段数据产生的模型进行分析,以指导设计;比较突出的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该模型是通过建筑全寿命期间形成和管理建筑数据的过程而获得的,主要包含建筑的几何尺寸、空间关系、地理信息、以及建筑部件的数量和特性数据(生产商和部件详细资料), 并采用3维、实时、动态建筑模型软件以提高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建筑信息模型的主要应用软件有:Graphisoft ArchiCAD(匈牙利)、Bentley Architecture(美国)、CodeBook by Project Blueprint(加拿大)、Data Design System (挪威)、ekla Structures(芬兰)、Granhisoft Constructor (美国)、Navis orks JetStream (英国)、Autodesk Revit(美国)、Nemetschek N.A. VectororksArchitect (美国)、GRAIEC Advance (加拿大)和IDEA Architectual (美国)。

  注重可持续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2004年7月27日,英国副首相John Prescott宣布启动《可持续建筑规范》(Code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s,CSB)的编制工作,以减少英国的CO2释放量。规范要求在所有的新建筑要节能、节水25%,包括能效和废弃物管理方面的最佳范例标准,为工业界和公共业界以更高的环境性能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个框架;美国公共技术公司和绿色建筑协会编制了《可持续建筑技术手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其对选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和建筑材料和部品进行全寿命分析(CradletoGraveAnalysis),从最初的原材料是否易于取得,到开采、冶炼、制造、处理和添加物、运输、使用,直到不能使用后的再利用或废弃,包括将每种材料的全部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制成表格,以使用户能够在选择建筑材料和部品时,能在环境和经济性能之间取得平衡。

  制定绿色或生态建筑评估指标和体系。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制定生态建筑评估指标和体系,并已实施多年。如: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院提出的《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BREEAM);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提出的《能源和环境设计导则》(LEEDM),1998年加拿大等14国提出的《通用绿色建筑评估工具》(GBool)。此外,还有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澳大利亚的《国家建筑环境评估体系》(NABERS)和《生态建筑设计、建造和与环境和谐指南》,挪威的EcoProfile,瑞典的 EcoEffect,法国的ESCALE,以及日本的CASBEE等。

  建成了一批可持续/生态建筑。最典型的如:(1)英国零能源开发项目BedED 城市村庄。它建在从前是污水

  和高能效的可在家办公的居住小区,拥有82套一套占2层的市镇联排式住宅,为低密度3层城市街坊,所用能源全部是就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2)日本大阪煤气实验集合住宅NEX21。它是一栋6层住宅,可供16户居住,旨在为下一代保护全球环境,其特点是:建立高效能源系

  ①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50362-2005将住宅性能分为适用、环境、经济、安全和耐久等5个性能,按得分分值划分为A 、 B两个级别,其中A级住宅是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且性能好的住宅。A级住宅按照得分由低到高分为1A、2A、3A三个等级。

  美国高层住宅he Solaire。它的总建筑面积为380 000平方英尺,27层,共有293个单元。主要特点有:节水33%,用电高峰时可减少67%用电需求,外墙面光电太阳能系统发电,60%建筑废料可再利用,室内空气质量好,建筑材料不含挥发性有机物且再生成分高。

  绿色超高层住宅兴起[13]。全球超高层建筑高速发展,主要是:(1)超高层居住建筑可在中心商业区穿插“居住―休闲”功能,实现城市中心复苏,使地价更高;(2)超高层建筑是凌驾城市之上的建筑地标,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重要性的标志,争夺 “世界最高”,彰显地域性内涵,促进城市政府把投资汇报变为城市野心;(3)超高层建筑是实现高密度、紧凑城市的重要手段,可减少向郊区扩张、合理配置交通和基础设施网络,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活模式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预计2010年,世界排名前100 高的建筑叠在一起的高度比2006 年高出5 km。

  绿色住宅、可持续住宅、生态住宅、低碳住宅、三最住宅[14]、3A级住宅①是现代和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要求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充分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要求对住宅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建筑材料和产品等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

  目前,中国每百万美元GDP能耗是913 t标油,是世界平均水平274 t标油的3.3倍,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地区的4.3倍,是日本(95.9 t标油)的9倍多[15],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但是,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人均能源消耗又很低,2007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为2 t标准煤,但仍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图2)。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量仍然要提高,但要高效利用能源,降低每百万美元GDP能耗。

  据统计,在住宅的能耗中,采暖和空调占61%、热水占22%、照明和电气设备占10%、烹饪仅占7%[16]。所以,高效利用能源的关键在采暖、空调和热水。采暖、空调和热水除选用高效设备以外,关键是住宅的外墙、外窗和屋顶等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建筑体形系数、外窗的窗墙面积比、外窗和阳台的气密性、外窗遮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自然采光和通风等。

  评价资源是否高效利用的一个最科学的办法,是对建筑作全寿命成本―效益分析,即房屋从生(建造)到死(拆除)的全寿命期间所化去的费用,所耗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一般要比传统建筑高,但在全寿命期间所支付的费用,所耗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肯定要比传统建筑低。全寿命期间究竟要支付多少费用,要耗用多少资源,对环境有多大的影响。

  把对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首要的是保护原生地形地貌。在有大树的场地建设住宅小区,绿色建筑的建筑师会尽可能地把每一棵树都保留下来;建设场地有山头和水塘,建筑师会把山头和水塘融入到建设项目之中。其次,要注意防止建设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是为了保护环境,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尽量采用当地材料,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项措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2006年6月开始实施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对住宅和公共建筑,施工现场500 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应分别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和60%,就是尽量采用当地材料的具体体现。利用再生建筑材料,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又一项措施。绿色建筑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房子将来拆除时的去处:一是回收再利用,二是回归大自然,三是堆在那儿,占用土地,破坏环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方面。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使用重量应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就是鼓励利用再生建筑材料。对环境影响最小,还要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提高建筑寿命。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是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 G. ansley首先提出来的,也可以说凡是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构成的生存物理环境的地方,都是生态系统。

  “以人为核心”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生物,仅仅对人类有利,而对其他生物不利,那人类也不可能生活得很好。因此,在建设的时候,使人舒适、健康、愉快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其他生物留有好的安身之地。日本大阪煤气公司的实验住宅 “NEX 21” 是世界上顶级的绿色建筑之一,其建在闹市区,是一栋6层楼的实验住宅,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有高效利用能源,二是推进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三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房屋的各层走道、阳台和屋顶都有绿化,整个房子远看就像一棵大树。建成后,有22种鸟来栖息过,有5种鸟在这里做窝;底层的水池里来了许多昆虫。国外有的住宅甚至在屋顶部位设置鸟窝,给鸟也有个栖身的处所。

  人类活动正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全球环境,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的气候和大气组成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人类已经直接改变了地球上无冰陆地表面的一半,耗用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的40%。

  在发达国家,建筑耗用30-40%能源、20-30%水、30%原材料、10-15%土地、散发40%大气散逸物、排放20%污水、产生20-30%固体废弃物。住宅通常占建筑总量的一半左右,住宅是资源消耗和影响环境的大户之一。所以,规划设计和建造住宅绝不能只考虑住宅本身,而应当从全寿命的观点来考虑它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负荷。对住宅进行全寿命分析,提高住宅的可适应性和可改造性应当是我们遵循的第三个方向。住宅只有可适应、可改造,使用寿命才能延长。Ian Colquhoun 教授曾经说过:“一座没有老建筑的城镇,就像一个没有记忆的人”[17]。我们必须创造能被历史见证的住宅,必须保护有价值的老住宅。动不动就拆除值得保留的老建筑,是毁灭城镇记忆的愚蠢的行为。

  60年来,我国住宅发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城市住房成套率很低,面积很小,功能不全,居住环境较差,直到1980年代以后,这种局面才开始逐步扭转。

  1986年,国家提出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例如,新建采暖住宅节能要求是:1986-1995年,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普遍降低30%;1996-2004年,在达到第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总节能50%;2005年至今,在达到第二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总节能65%。为此,根据住宅所在的建筑热工分区,对外窗、外墙和屋顶等护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节能外窗和外墙、屋顶保温隔热应运而生。但是,窗墙面积比和体型系数偏大;住宅统计平均寿命短;保温隔热材料易燃、燃烧散发有毒气体、耐久性低;缺乏性能和粘土砖相同的、能替代粘土砖的墙体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等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

  居住环境和机动车停泊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要不要按公园规划设计住宅小区景观,建造大面积人工景观水体、喷泉、假山、小品和雕塑?窗户是否越大越好,落地窗、飘窗、凸窗是否必要?绿地率是否越高越好?居住小区地面不停自行车和汽车是否是最佳选择?居住小区是否要有“漂亮”、豪华的入口?要不要按度假村的要求建造居住小区等等问题都没有取得共识。

  我国住宅建设已经进入现代化、多样化和产业化时期,正在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对生物种群最好的方向前进。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地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降水变化和干旱与洪水等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影响到粮食和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化,人类居住区和人类健康,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8]。建设低碳住宅和居住区,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吕俊华,彼得 罗,张 杰. 1840-2000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薛钟灵,1950-2000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线]叶耀先.从住宅住人到人住住宅//住宅科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35.

  [7]叶耀先. 21世纪建筑和住宅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10(3): 25-33.

  [10]叶耀先. 可持续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新建筑 新技术 新材料[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叶耀先, 贾岚. 可持续建筑的原则[J].建筑经济,1997,(12):24-27.

  [12]叶耀先. 可持续住宅的设计[J]. 城市开发,2004,(11):55-60.

  [18]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气候气候变化2001综合报告.2003:3.

  [19]周波,魏柯浅议新世纪的“绿色建筑”倾向[J]四川建筑,2002,(04):9-12

  [20]赵敬源绿色建筑:历史沉淀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4):11-15

  [21]黄翔,颜苏芊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J]制冷与空调,2001,(05):1-5

  [22]秦小玉,宋建忠,于佳永对当前绿色建筑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43-45

  [23]魏东杰,胡彤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03):20-22

  [24]张卫宁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J]住宅科技,1998,(04):43-45

  [25]范全志智能化推进绿色校园建筑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5,(02):36-37

  [26]赵平,同继锋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05,(03):1-7

  [27]尚春静,刘长滨新时期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路径选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3-47

  随着旧城更新、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商务区的再造与重整等大量开发与建设,使得遮挡引发的日照矛盾日益突出,有效日照时间的纠纷成为困扰各级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热点。以城市居住区建设为例,政府追求城市的整体和谐发展,业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用者追求环境和配套,这些都要求规划管理部门综合平衡、规范审批。也促使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中,使居住区日照采光问题成为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的焦点问题。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住宅建筑日照管理备受瞩目的同时又极易引发纠纷。虽然各地市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看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或技术规定,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也往往以此作为日常管理的主要依据,可一旦发生行政诉讼案件,这些依据文件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处于尴尬的境地,管理人员也备感困惑。我国有关日照采光方面的主要依据仅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等法律、法规,不仅所依规范文件少,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仅对日照标准、规范做了宏观的、原则性的规定和解释,理解和执行起来难免会有偏差。其次,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由于对现行有关规范存在理解和把握上的偏差,开发商、居民与规划管理部门三者各执一词,争斗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造成不利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1]。

  依据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涉及建筑日照采光被遮挡的情形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是居住建筑单体因自身设计而导致的日照采光被遮挡问题(简称为“自身遮挡“),二是居住区用地内部新规划建筑相互遮挡问题(简称“内部遮挡”),三是因周边建设活动环境的改变而对已有建筑和拟规划建筑产生遮挡问题(简称为“外部遮挡”)。下面就以上三种情形涉及的日照采光问题分别列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在现代单体住宅建筑形式中,平面、立面及平面组合日趋多样。就住宅单元平面而言,条形或矩形等正常形体的板式高层住宅一般不会因设计本身而产生日照采光被遮挡的问题。而其他如“品”形、“Y”形等点式或塔式异形高层住宅建筑,在进行单体住宅建筑设计时可能就存在着正常受光面房间的日照被自身遮挡的先天不足,因此不管是否受其他建筑的影响,这些单体住宅建筑的某些卧室或起居室总是不能完全符合日照采光的规定。

  居住区内部建筑日照采光相互遮挡问题涉及的情形比较复杂,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影响日照采光的主要因素为居住建筑的性质与平面布局朝向。按一般理解,居住建筑日照标准是针对住宅建筑制定的,对于公寓类建筑可以参照该标准执行,但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老年公寓、学生公寓、托儿所、幼儿园及医院病房等虽不全是住宅建筑,但亦应按日照标准严格控制[2]。住宅建筑的布局朝向对获得正常的日照采光影响巨大。

  “外部遮挡”问题是引发社会矛盾和争议最多的方面。“外部遮挡”就其引发遮挡日照问题的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向南的遮挡(简称为“正挡”),即对他物造成日照遮挡的物体是正南方向;另一种是侧向面的遮挡(简称为“侧挡”), 即对他物造成日照遮挡的物体不是在正南方向。“外部遮挡”就其遮挡他物日照的性质也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周边已有物体对拟规划住宅建筑的日照遮挡;另一种是新规划建筑对周边建筑的日照遮挡。一般来说,大家对“正挡”的认识基本一致,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些,而“侧挡”引起的矛盾就很复杂了。日照时数原本不足又继续减少的现象一般推理为不允许,但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老城区,因为历史原因,正向日照已经被现有建筑遮挡,当拟建建筑遮挡其侧向日照时处理起来面广量大,容易产生新矛盾。

  在一定时期内,日照采光仍将是一个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它将涉及技术标准、政府管理、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开发商及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认真研究。通过以上的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就居住区的日照采光问题提几点建议,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1)制定国家规范和标准的部门应对现行有关日照标准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进行全面的整理,统一口径,并结合有关规范和标准,对在各地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易于操作。

  (2)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日照标准管理的详细技术规范,以指导具体项目飞审查,必要时可采取“双控”措施,即既要严格控制建筑日照时数标注,又要灵活控制日照间距系数[3]。

  (1)“自身遮挡”问题。①尽量减少对各类异型点式或塔式住宅单体的使用,尤其是在北方地区。②规定采光窗的最大宽度(卧室不宜大于1.8m,起居室不宜大于3.0m)和最低窗台面的高度(底层房间窗台面距离内地坪不得小于0.9m),保证满足符合有关规范和标准所定的合理的日照要求,特殊要求不宜确保(如有落地窗的窗台规定高度以下部分的房间日照等)。

  (2)“内部遮挡”问题。①在尊重当地居民原有居住习惯的前提下,北方地区可以适当改变条式住宅的布局方向,并穿插使用点式住宅、独栋住宅等,使小区平面布局更加灵活,从而改善日照条件。②根据城市所处位置,提出各种建筑层数的日照间距与建筑面宽的最佳经济比率。③可实施最小间距法,日照测试应充分考虑影响两楼之间日照的竖向高差,南低北高坡向地形上的住宅在满足规定日照要求下,可适当缩小日照间距,反之则要加大日照间距。

  (3)“外部遮挡”问题。①引入阳光权补偿制度,即相邻方经协商就阳光被遮挡达成经济补偿协议的,可以适当降低日照标准。②周边已有物体对拟规划住宅建筑造成日照遮挡问题时,拟规划住宅建筑应满足规划的日照标准要求[4]。③旧城改造项目的“侧挡”日照标准可适当降低。④同一小区同时批准而分阶段实施建筑的规划建筑,应根据和尊重规划当时采用和依据的规范、标准所确定的内容,而不宜将先期建设的建筑简单地等同于其他外界的现状建筑。⑤现状住宅日照大于两小时的,新规划的建筑应保证其不低于当地规定的日照标准日的两小时;现状住宅日照小于两小时的,新规划的建筑应保证其不低于原有日照小时;与已有规划建设建筑之间的日照数应以规划为准,不考虑现有未拆除的住宅。

  日照分析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起来,在执行过程中逐步遇到了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各城市应该从规划管理实际出发,结合现有的问题,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在尽可能减少日照影响的前提下,改进技术规范,使之更加便于操作执行。

  [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服务热线